- 小
- 中
- 大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实施工业提速增效、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等相重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强势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20.5%;第二产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19.4%。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7599元,比上年增长29%。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7.9:28.4:33.7。调整到37.9:29.7:32.4。2006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6.6%。
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844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797万元,增长5.1%。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实现1031万元、1090万元和196万元。全年财政支出33860万元,增长24.1%。农业支出、教育支出分别为1728万元和7168万元。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0.7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4亿元,增长40%;农业支出0.6亿元,增长50%;教育支出0.9亿元,增长12.5%;医疗卫生支出0.2亿元,增长11.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0.5亿元,增长25%。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05万个,新增就业人数6276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10%。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317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全年实现劳务输出总数95885人(次),完成年计划的10.3.1%,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200个,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已全部上岗工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教为粗放,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协调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就业再就业压力尚待进一步缓解。
农业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农业产值10.2亿元,畜牧业产值2亿元,渔业产值0.1亿元,林业产值0.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0/2亿元。
粮食总产量增加,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8/6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玉米产量45/4万吨,水稻产量4/3万吨。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970公顷,玉米播种面积62681公顷。
畜牧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肉类总产量4/5万吨,增长12/59%;禽蛋产量1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牛奶产量7/5万吨,增长31/6%。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全市全口径工业完成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1%。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58/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其中重工业为97/8%,轻工业为97/5%。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分别为:78.99%、101.7%、97.3%、86.8%、9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99万元,增长16/9%,实现税金1404万元。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民营企业29户,比上年末增加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7%。
投资规模扩张拉动建筑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亿元,比上年增长1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万平方米,全年竣工房屋面积10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亿元,同比增长72.3%。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76.9%;农村投资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5%。
投资规模扩大,大项目强劲支撑作用继续显现。2006年全市在建项目个数为40个,比上年增加13个,同比增长48.1%,完成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76.9%。
国内贸易
全市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2亿元,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7.3亿元,增长29.0%。 按销售地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6.4亿元,增长7.6%;县级消费品零售额11.6亿元;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0.5亿元,增长48.8%。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增加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5101万美元,同比增长12.4%。其中,进口621万美元,同比增长55.3%;出口4480万美元,同比增长8.3%。全市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500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805项,实际到位域外资金127.5亿元,同比增长84.8%。全年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9957万美元,实际到位963万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截至200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529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86公里,省道339公里,县道1220公里,乡道3579公里,村道2935公里。2006年全市公路大中修线路里程108.8公里,其中洮北区辖区内完成54.7公里,大安市境内完成51.3公里,镇赉县境内完成2.8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716公里。其中,洮北区74公里,洮南市17公里,大安市241公里,通榆县105公里,镇赉县279公里。
公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656万吨,货运周转量37638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703万人,客运周转量41769万人公里。2006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2.1万辆。在民用汽车中,载客汽车达到2.8万辆,轿车1.3万辆,载货汽车达到0.8万辆。私人车辆保有量达到20.4万辆。
年末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9455公里,增长6.0%。程控、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24.8万门。全市公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2.2万户。公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4.8万户。全年邮政业务总量6800万元,比上年上升18.7%,发送函件194万件,特快专递24万件。
加大了生态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力度。围绕“湿地风光、鹤乡白城”主题,突出“草原风光、湿地风景、民族风情、风电景观”特点,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包拉温都杏花节”和“ 向海第五届生态旅游暨AAAA级景区挂牌仪式”。组织参加了第二届吉林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在活动中洮南市旅游局选送的“金陵十二钗彩绘葫芦雕刻”荣获省级三等奖。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4家,旅行社10家,AAAA级景区2家,AA级景区4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9.4%。
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8.18亿元,比年初增加19.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48亿元,比年初增加2.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0.29亿元,比年初增加6.4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0.31亿元,比年初增加3.8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3.3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5.46亿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32.77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30767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69万元,同比增长0.2%;人身险保费收入25198万元,同比增长17.6%。全市赔款给付金额4024万元。其中: 人身险给付金额806万元,下降90.0%,财产险赔款金额3218万元,增长4.4%。
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0.1%。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成果喜人。全年共规划实施了64项科技项目,其中:工业科技开发项目19项,农业科技开发项目43项,社会发展项目2项。争取到国家、省各类项目39项。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1项。
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工作取得新突破。2006年底,全市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户,省级科技型企业21户。全年共建设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科技大院40个,其中:科技专家大院15个,科技示范园区25个。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当年招生2402人,年末共有在校学生5972人,毕业1440人;中等职业学校当年招生4109人,在校学生11465人。
积极发展高中教育。今年高考,我市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科文科进线率28.63%,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理科进线率58.21%,高于全省12.6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1个百分点。全市考生超过600分的文科41人,理科507人,文理科共有71人突破650分。
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初中招生19637人,在校初中学生64055人,毕业生26983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11355人,在校高中学生33770人,毕业生9221人;小学当年招生18086人,在校学生126580人,毕业生2243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9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升学率100%。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6个。全市现有广播节目5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03%;全市电视节目5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3%,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9.15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10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妇幼保健站(所)6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488张,比上年下降0.03%,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015张,比上年上升0.03%。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47人,每万人拥有医生21.2人,拥有医院床位30.1张。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年内,对市体育运动中心原有的体育设施进行了改建、改造和进一步完善。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达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2.1%。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25枚金牌、17枚银牌和25枚铜牌。年内,全市6所业余体校,共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3人。
环境保护和治理
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值为0.195毫克/标立方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级声级为51.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级声级为60.8分贝,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水环境治理状况良好,辖区内地表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三类水体功能区的要求。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活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670人次,检查企业949户,列入市、县级挂牌督办的11户,分别进行限期整改、关停、搬迁和取缔;蓝天工程取得新进展,对市区二环路以里及其外延500米的六个主要道路出入口的25户烟尘污染源进行整治。年内,已有23户完成了烟尘治理任务,占总数的92%。取缔污染严重的旧锅炉10台,拆掉大小烟囱10个,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4万平方米,减少烟尘排放量22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9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限额以内,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全市现有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2万公顷,占辖区面积比重达到11.7%,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框架体系进一步巩固。
城市建设和管理
全面实施了以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畅通便民工程、生态休闲设施建设工程、美化亮化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马路市场整治工程为内容的民生民利建设工程。民生民利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9.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6.5%。市区二环路内的土路全部消灭,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96平方米,二环路以内的路灯亮灯率达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9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9.31%,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7.36标台。市区公交运营线路达到21条,公共汽车运营车辆228辆。运营出租车1774辆。全年公交客运达1100万人次。市区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10万立方米/日,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2274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288万立方米。市区家庭燃气用户5.9万户,用气人口19.21万人。市区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74.81%。
棚户区改造工作是民生民利工程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完成拆迁面积76万平方米,开工面积6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5亿元。当年回迁率达到100%。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推进。全市累计完成了32个建制镇、8个乡(集镇)、181个村屯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任务。全市村镇建设共完成投资2.7亿元。新建砖瓦住宅18.3万平方米、商业用房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5.7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3万平方米、道路97.5公里,安装路灯96基杆,铺设排水管线(沟)16公里,给水工程建设水源井12眼,铺设给水管线2公里。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总人口20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万人,乡村人口58.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826人,出生率为7.3‰;死亡人口6668人,死亡率为3.3‰;全年净增人口8158人,自然增长率为4.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836元,比上年增长19.9%。居民储蓄增量高于上年,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460元,比上年末增加292元。
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03元,比上年增长13.7%。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5%,比上年降低6.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平方米。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比上年增长13.5%。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比上年降低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7平方米。
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年末参保缴费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5.0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3.8亿元,增加2.0万元。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596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6.9万人。
医疗保险进一步拓宽深化,积极扩大医疗覆盖面,强化基金保险制度的实施。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万人。其中:职工18.0万人,退休人员4.8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加3.6万人和1.0万人。按企事业划分: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4.6万人,比上年增加4.3万人;机关和事业单位为8.1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
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5381人,比上年末减少705人。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低保对象191021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83838人。各种福利院床位5099张,收养2887人。全市有救助站5个,全年救助4559人次。全市社区服务设施401处,社区服务中心25个。农村敬老养老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注:恩格尔系数= | 食物支出金额 | ×100% |
总支出金额 |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白城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
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版权公告 本网站所刊登的洮南市人民政府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材料均为洮南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单位:洮南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洮南市政务服务局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10038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88102000010 网站标识2208810008 联系电话:0436-633520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