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虎机_海盗老虎机【游戏平台】

图片
  • 微信
  • |
规划计划
一网搜
发布时间:2017-12-30 00:00:00 来源:
收藏
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实现全面脱贫,快速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洮南市委最新老虎机_海盗老虎机【游戏平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洮南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既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也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极不平凡和成绩斐然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要求,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内在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产业升级取得突破,生态环境治理初见成效,改革开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城镇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为“十三五”乃至更远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预计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9.5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4亿元,同比增长9%;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6.87亿元,同比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4亿元,同比增长1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和白城市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特色农业稳步推进, 玉米、辣椒、葵花、优质水稻、西瓜、杂粮杂豆等洮南品牌农产品和猪、牛、羊、禽、驴五大畜产品迅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顺利推进,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矿产冶金开发生产、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能源五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2014年被国家评为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15年被评为全国新能源百强市(县)。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5:38:37调整为2015年的21:42:38,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明显。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活动,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7.6万亩,绿色通道建设188.72公里,农田防护林建设0.56万亩,江河绿化113.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20公顷。实施“河湖连通”工程,保护湿地21.59万亩,治理退化土地560公顷。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嫩丹高速及长西铁路洮南段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北道口公铁立交桥和东道口铁路下穿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施河湖连通工程,连通水库泡塘5个;洮儿河灌区配套工程、洮儿河堤防治理、节水增粮行动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有较大改观,实施道路、排水、垃圾处理场等重点项目21个,新农村建设新增省级示范村9个,治理村屯180个,绿化村屯536个。

  宜居城乡建设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是城乡建设投入最大、成果最显著的五年。以“创三城建三区”为抓手,统筹布局,城乡并举。在中心城区,相继启动道路、给水、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工程,城市道路硬化率达到60%,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将黑水、福顺、万宝、那金、瓦房、安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节点镇,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载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农业源减排、饮水安全、重点地区“菜篮子”基地土壤污染源监控、火碱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成绩突出,获得“吉林省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先进县”称号,民营经济收入265.1亿元,年均递增17%。2015年,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8.83万人,年均递增20%;解决城市再就业6.89万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94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累计扶贫改造30个整村推进村,累计脱贫7.14万人。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廉租房工程、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校舍标准化等工程顺利完工,热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双引”平台进一步拓宽,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被评为“吉林省农产品出口重点基地县”。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900万美元,同比增长6%,引进到位资金169亿元,同比增长11.9%。最新老虎机_海盗老虎机【游戏平台】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服务环境全面优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连续获省“双十”项目资金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教学质量名列白城市前茅。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旅游文化、广场文化”为标志的群众文化空前繁荣,草原之夏文化活动规模不断壮大;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快速延伸;公立医院改革序时启动,新农合有序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效提升,新型城乡社区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十二五”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总量偏小、财政保障能力偏低、经济结构性矛盾尚未化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率偏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生态系统退化、脱贫解困任务艰巨,群众发展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二、发展环境与挑战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期,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趋缓,市场扩展力较前减弱;世界科技革命孕育突破,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亚太地区总体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中俄、中韩关系进一步趋好趋稳,为我市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国际贸易拓展了发展空间。从国内环境看,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条件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结构将由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启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双引擎”,促进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推动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等,为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和目标。从省内环境看,全省继续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五大发展”战略,协调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以及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改革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自身发展看,我市土、热、光、风、生物、矿产资源丰富,为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国家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扶贫、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和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方案、西部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为我市在项目、资金和政策方面创造条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突破提供重要的动力源。洮南市位于科尔沁草原东缘,毗邻内蒙古,工业基础雄厚,特色农产品对外贸易初具规模,长西铁路、嫩丹高速的加快建设,推动与韩、日、俄等国家经贸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新型产业。

  (二)面临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洮南市虽工业基础雄厚、资源相对丰富,但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瓶颈、生态环境面临退化的风险,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生态城镇化和扶贫就业任务艰巨。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与城镇化率不匹配,贫困人口脱贫就业、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任务艰巨;民生保障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社会治理和维护稳定的压力增大。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洮南市经济总量小,财力不足,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传统产业振兴、创新产业兴起的需求。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市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要素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化挑战为机遇,转潜力为优势,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体系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突出生态经济区这条主线,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民营富市”策略,协调推进四化融合发展,深化各领域配套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打造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支撑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优化结构,创新发展。依托重大项目拉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培育和生产性服务业壮大,优化结构,稳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增强生态红线意识,实现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循环低碳产业转型,特色农业向绿色高值高质农业转型,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寻求绿色发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生态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优化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社会保障体制创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合作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经济转型和扩大对外开放提供制度保障。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区域合作发展。

  三、发展定位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转型发展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建设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结合洮南市的自身优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将洮南市定位为: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支撑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新能源示范市、循环经济示范市、玉米杂交种繁育市。 

  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支撑区。洮南市在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中承载着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建设、吉林省西部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生态区建设的重任,借助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契机,构建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支撑区。

  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洮南市传统工业基础相对雄厚,通过挖掘内涵,拓展外延,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将洮南市建成吉林省西部重要的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冶金制造和绿色能源开发五大工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将洮南市奶牛、辣椒、杂粮杂豆、西瓜、水稻、粉条、油葵、蓖麻等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以八条龙形经济为重点,遵循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城乡互动的原则,强龙头、壮基地、活贸易,深度开发具有洮南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新、特、优”农产品,打造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

  四、发展目标

  生态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引导人口与产业合理集聚,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百年古城建设为美丽名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递增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8%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2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

  (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十二五”期末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比“十二五”期末下降3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万公顷,“三化”草场10.7万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三)社会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民生工作从保障向改善转变,劳动力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和幸福指数有较大提高。

  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92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41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四)城乡建设全面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乡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村屯公路通车率达到95%以上,农村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环境清洁生态的目标。

  (五)扶贫开发全面攻坚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产业扶贫、生态扶贫、保障扶贫和政策扶贫措施落到实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到2018年末,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第三章  空间布局优化 

  一、三类空间划分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引导人口及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在空间上集聚、产业上集群、方式上集约发展。 

  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将市域划分为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明晰管治红线和配套政策,明确各类空间发展方向,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空间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环境优美,形成功能协调、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空间发展新格局。 

  二、三类空间布局及发展方向

  (一)生态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功能体系,强化洮儿河、蛟流河水域安全带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轴带;推进大兴安岭南麓坡度大于15度水土保持区建设,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强市域范围内重点湖泊湿地(创业水库、群昌水库等)、重度沙碱化土地、具有蓄水功能的洼地和湿地 “多点”建设,支撑区域生态体系建设,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保证林地、天然草地、水库湖泊、河流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适度增加林草地面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和服务功能;大力实施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修复退化的生态空间;坚守生态红线,严控开发强度,严禁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行为,逐步修复破坏的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二)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按照“核心带动、两翼引导、节点支撑”的发展模式,将洮南市建成“一核、两翼、多节点”的布局框架(一心——洮南市区为城镇发展核心。两翼——黑水镇、万宝镇为左右两翼,建设联结城乡的卫星城镇。多节点——沿公路线将福顺镇、瓦房镇、那金镇、安定镇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加强以洮南市区为核心的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生物制药、服装纺织、物流等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区域;在市区两翼建设黑水、万宝两个重点城镇,集聚发展要素,引导产业和人口空间重构,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和专业市场,建设联结城乡的卫星城镇。强化福顺镇、瓦房镇、那金镇、安定镇节点城镇发展建设,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形成“多节点”发展格局,支撑洮南市域城镇化建设。

  (三)农业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根据洮南市农业发展的特征以及依据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形成依托资源、发挥优势、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两带五基地”农业发展布局。两带为洮儿河、蛟流河沿河水稻种植带、北部半山区杂粮、杂豆、油葵种植带;五基地为黑水镇、安定镇、永茂乡和蛟流河为中心的玉米种植基地;福顺、洮府为中心,辐射黑水、安定部分村屯的辣椒种植基地;黑水、安定、二龙、车力为中心的西瓜种植基地;那金镇、东升乡为中心的奶牛和驴饲养基地;以黑水、二龙、大通、蛟流河为中心的雏鹰集团4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加强土地整治、复垦和开发,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农业生产空间,实施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生态化。优化整合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居住空间,形成布局合理、集约节约、联系顺畅的乡村发展空间。增加农村公共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支撑新农村整体发展建设。

  第四章  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 

  一、加快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洮南市的资源优势和的特色农业基础,紧紧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依托资源,发挥优势、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到2020年,农业经济总收入达到90亿元。 

  (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1.做强七大特色种植业

  结合洮南市区域特点及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玉米、辣椒、葵花、水稻、蓖麻、西瓜、杂粮杂豆七大种植产业。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5 万亩左右。

  2.做精规模化养殖

  促进猪、牛、羊、禽、驴五大畜牧产业的“五个一”标准化基地和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具有洮南特色的绿色、生态畜禽产品。至2020年生猪存栏400万头、肉牛存栏5万头、肉羊存栏200万只、奶牛存栏10万头、驴存栏10万头,蛋鸡存栏1500万只。

  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实现生产、加工、服务深度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60%农户、50%农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优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完善农业基地建设

  确保粮食安全、高效生产,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坚守耕地红线,发展有机粮食生产,到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建23个粮食作物产业带万亩高产示范片,高标准农田达到 200万亩、建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1.2万亩、建设国家级杂交玉米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稳定在95万亩;确保畜禽产品生产规模化,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羊、肉驴重点发展乡镇和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新洮南品牌畜禽产品。

  2.发展高质高效种植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及河湖连通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涝保丰收能力;进一步加快洮儿河、蛟流河冲积平原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推行绿色生产理念,逐步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膜下滳灌等新技术,采用过腹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推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完善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自动气象站、农机服务站等的建设,改造农村电网、积极推进“柴改电”工程,提高设施的标准化,为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提供支撑。

  3.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创建国家级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健康米、放心肉”工程、“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完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1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绿色、有机食品占比明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病害畜禽无害处理率达到100%,畜禽重大疫病免疫率、免疫畜禽挂标率、动物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

  (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积极推进“公司+基地”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重点扶植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农业合作社以及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2.加强农产品流通保障

  逐步完善西瓜、香瓜、辣椒、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建设集仓储、物流、交易、服务一体化的北方最大杂粮杂豆集散中心。打造互联网+特色农业+精品畜牧业的经营模式,开展电商村镇和“村淘”试点,引导农民开网建店,全面拓展洮南特色农畜产品市场。

  3.打造洮南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全力打造洮南名牌“黑水西瓜、洮南辣椒、洮南绿豆、洮南香瓜”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品牌整合,强化品牌宣传和保护,利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平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开展品牌标识认证,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地理标识认证和吉林省著名商标认证。加大生态原产地认证工作力度,实现辣椒产品质量标准中韩互认。

  二、促进支柱产业发展

  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依托“互联网+”创新平台,构筑五大绿色支柱产业。至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 

  (一)做强生物制药产业

  加大与知名研究开发机构的合作力度,做强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围绕科尔沁草原地产特色中草药的优势,系列开发中药饮片、生物制剂和生化药物。采用现代中药开发技术,开发微丸、微片、新药制剂,加速传统中药的改造与创新,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国家级新药投产,创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系列品牌,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到2020年,生物制药业产值达到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

  (二)做精纺织服装业

  依托纺织业的雄厚基础,引导纺织业向纺织服装转型升级,打造洮南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聚集人力、技术、资金、市场优势,创建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装生产体系。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材料和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在原有毛条、毛线、粗梳、精梳面料、毯、毡、工业用呢的基础上,发展粗纺呢绒、精纺呢绒、纯棉纱线、无纺布、特种用途面料服装、军品服装、列车内饰布等产品,打造洮南品牌。到2020年,纺织服装业产值达到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

  (三)提升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依托特色农产品和精品畜牧业的优势,以特塑特,加快形成以 “雏牧香”牌猪肉系列食品、金塔清风肽等营养保健品,特色辣椒调味品、冷冻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建设差异化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 “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格局,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打造洮南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打响洮南原生态、无公害高端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之都。加速提升洮南特色农畜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到1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

  (四)做优矿产冶金制造业

  依托煤、铜、钼、镍等优势矿产资源、矿产冶金业基础和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的相关政策,集中力量发展铁合金、硅锰合金等高载能产业,坚持以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核心,龙头为带动,集群为载体,着力打造新型冶金材料产业。到2020年,矿产冶金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

  (五)做大绿色能源产业

  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风能、太阳能、沼气能等资源利用率,紧紧抓住500千伏变电站和特高压输出线路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以大唐向阳二期60万千瓦为代表的百万千瓦风电建设,重点实施700兆瓦光伏发电、900兆瓦光伏+扶贫和中科智联生物质发电项目,全力做好今世能源牲畜粪便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最终把洮南市建设成为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期末,绿色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1亿元。

  (六)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抓住我市列入循环经济示范市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利用秸秆、垃圾制造木粉,生产制造新型建工材料,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推动商贸业快速发展

  培育商贸集聚区,打造洮南商品集散中心,推行电子商务,建立完善产品可追溯体系。依托城镇打造商贸发展节点,建设商贸中心,在主城区内建设商业中心,在重点城镇发展大型超市、互联网商贸等新业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扩大农超对接规模,促进城乡一体商贸体系建设。建设购物、餐饮、娱乐等专业街,在节点镇和农村建设便民超市等综合服务店。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构建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产业大发展。引导推进物流信息统计与标准化、物流管理现代化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及货代企业到洮南设立分支机构,力促中国·洮南粗杂粮、中航洮南粮食集团新型商贸城启动建设,集仓储、物流、交易、服务一体化的北方最大杂粮杂豆集散中心建设。完成黑水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和农村物流发展,形成多层次、跨行业物流市场格局,实现服务网点“村村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借助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契机,力争入驻“淘宝特色农产品国·吉林馆”,扩大特色、品牌产品的网络销售,与知名电商开展“村淘”项目以及发展邮政系统在农村推进“邮掌柜”系统村级服务站,大力发展电商物流。

  充分发掘区位和地缘优势,参与长吉图西部战略群开发,积极谋划建设公路物流内陆港。

  (三)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业

  依托洮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风情游、特色农业观光游,民族民俗观光游,加强区域联动,融入东北大旅游格局。

  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进“洮南府民俗风情游”、“四海明珠度假村”、福顺镇“农业产业观光园”、“老道沟民族民俗生态游”、“金垦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沿线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深度开发民族民俗风情、科尔沁草原风光、湿地观光、特色农业体验游等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产品营销和服务管理。整合域内旅游资源,建立区域旅游开发联动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共享,打造跨行政区的科尔沁草原风光游、大兴安岭山地风光游等旅游线路。大力推进旅游地产、旅游文化、旅游度假等多业态发展,强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进“有故事,能传承”的科尔沁草原旅游品牌挖掘与项目培育工程,实现由生态旅游向生态文化旅游深化发展。积极推动科尔沁旅游网络推介与营销,加强区域联动,积极融入东北大旅游格局。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监管,加快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场所的配套建设,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

  (四)壮大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科学筹划,多渠道开发,着力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平台,带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业,推进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领域改革,开发金融产品,强化银企对接,活跃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水平。有针对性地壮大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中的作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城区服务业的示范带动能力。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服务业,发挥文化产业园区作用,进一步挖掘文体消费潜力,促进文化体育服务业成为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结合生态保育和环境建设,推进绿色环保服务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市、乡(镇)、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构建新型老年服务社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洮南特色的集健康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机构。稳定住房服务业,创造良好房地产市场环境,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规范物业服务企业行为,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培育发展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等健康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跃升发展。

  第五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做大中心城市、打造特色县城、发展中心镇、打造宜居美丽乡村,探索走出符合实际、特色鲜明、质量与速度协调、空间布局合理、产城融合发展、城乡和谐宜居、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转变,使扩容提速与提质增效同步、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

  一、优化提升城镇功能

  积极参与推进白洮一体化发展。按照白城市总体部署和整体规划要求,参与推进“白洮”一体化,培育西部城镇组团。通过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园区和旅游路线的共建共营,整合白城和洮南市的优势资源,洮南市区向北发展,与白城市区对接。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协调机制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夯实核心和重点城镇的产业特色,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核心和重点城镇聚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提升城镇空间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生态安全水平,强化城乡统筹发展。

  做强中心城市。推进中心城市扩容升级,将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相结合,将生态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整体建设相结合,实现中心城区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到2020年,将洮南市区建设成为具有吉林西部草原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强化重点城镇建设。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以配套服务设施为支撑,着力提升两个重点城镇—万宝镇、黑水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等要素集聚,人口规模达到5.5万人。万宝镇重点发展杂粮杂豆专业市场,黑水镇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和西瓜专业市场,通过不断提升城镇职能,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协同发展。

  积极培育节点小城镇。加快安定镇、福顺镇、瓦房镇、那金镇节点城镇的建设。立足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支撑农村城镇化的节点城镇,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左右。瓦房镇重点发展杂粮杂豆、商贸集散产业;安定镇重点发展棚膜经济及休闲农业游产业;那金镇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及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福顺镇重点培育辣椒产业及特色农业体验游产业,通过不断提升小城镇的职能,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质量。

  二、大力推进“人的城镇化”

  完善居住证制度,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实现“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达到50%。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通和市场对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做强绿色工业,建设生态城镇和生态村庄,不断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衔接,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网络、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加强城乡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发展重点村、中心村,整治空心村,保护特色村。加快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 “六通(路、水、电、气、电视、信息网络)、六改(住房、围墙大门、排水、厕所、圈舍、储粮仓)、六建(校舍、村部、卫生所、文体场所、农民科技夜校、垃圾处理场)、三化(美化、绿化、亮化)”标准完善村庄建设,全面实施村屯绿化美化,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统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通内外、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一、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建设规模合理、网络完善、结构优化、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省道为骨架、以县道、乡道为补充的、以洮南市区为中心的“两横三纵”的综合交通网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大通道,强化洮南市交通系统的开放性,五年计划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4.23亿元。

  铁路建设。结合平齐铁路电气化改造工作,实施公铁平交道口“平改立”工程;建设南道口下穿通道,启动建设北大坝下穿、富文路立交桥等项工程;助推长西(长春—西巴彦花)铁路如期完工。

  公路建设。推进嫩丹高速公路建设,新建嫩丹高速公路引路,畅通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五横、五纵”交通网络。新建、升级改造公路928.1公里,其中国道50.6公里,省道114.34公里,三级公路358.7公里,四级公路378.2公里。新建乡镇客运站2个,公路货运枢纽2个。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畅通快捷的县域公路网络,到2020年基本实现“屯屯通”公路。

  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能源输送通道,消纳富余电力,加快洮南风电基地(向阳、新立、永茂、万宝、保安、长安、四海、车力、龙山、瓦房靠山、车力繁荣、大通、那金)送出工程和500kV齐乌白输变电站等工程建设,实现能源外送。

  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围绕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重点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规划连通水库、泡塘32个,含第二条线路的创业水库一干渠、马场九连泡子、湖苍沟泡子连通工程,第二条线路的创业水库二干渠,第四条、第五条线路泡塘连通工程。到2020年,泡塘蓄水面积达24.2万亩,总存蓄水量3.41亿立方米。利用引嫩入白、群昌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洮儿河、蛟流河治理工程、水源井及节水灌溉工程、城市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四、推进城乡信息化工程建设

  (一)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以打造畅通的信息网络、服务城乡发展为方向,完善信息网络,部署大容量光纤宽带网、高速4G网、数字广播电视等新一代网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三网融合”,加快互联网、无线城市建设。落实“宽带吉林”工程,以“洮南农网”为信息服务核心,以省农委“12316新农村热线”,“零公里信息”建设项目为载体,逐步实现信息入户、技术到人,实现为农民综合配套服务,解决农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灾害预警分析、应急避难指挥、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二)实施“智慧洮南”工程

  推进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开展智慧洮南公共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重点启动公共平台机房、基础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建设,启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信息库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建成上线使用的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接入智慧洮南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横向连接、资源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根据对公共平台各类服务资源需求情况,扩大基础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建设;基于先期建设的基础数据和服务数据成果,开展数据为城乡服务的业务。

  五、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加强草原火灾、鼠害、旱灾、涝灾的预警、监测、应急处理和防治能力,实现预警应急制度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防治工作科学化。

  加强县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方面监测网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御和降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气象、地质灾害和管理水平。

  六、完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城市供水工程,提高城镇水源保障能力;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提高城市净化能力;完善燃气设施,加大以天然气为主,以瓶装液化气为辅的燃气建设进度。在洮南中心城区新建综合管廊23.8公里(城区给水、中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管线);在黑水和万宝镇两个重点城镇完善供水、供热系统和电力、电信的地埋工程;在福顺镇、瓦房镇、安定镇和那金镇完善排水、集中供热和垃圾处理工程。到2020年中心城镇及节点城镇供热普及率、供水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七、 推动人防事业发展

  推动人防建设首先明确“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人民防空使命任务,重要经济目标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考虑人民防空要求,有利于发挥人民防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切实把人民防空规划纳入到洮南市总体规划;完成(2014-2030)年洮南市人防建设专项规划;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融入到人防专项规划中;到2020年建设“结建”人防地下工程20000平方米。

  第七章  推进扶贫开发 

  按照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总体要求,将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坚持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明确扶贫开发重点,完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方法,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2018年末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一、完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建立和完善洮南市精准扶贫体系,突出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环节,坚持因人施策,实现精准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增加其收入,实现全部脱贫。

  二、实施精准扶贫工程

  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围绕重点开发有机绿色农产品,发展辣椒、杂粮杂豆、西瓜、葵花等种植业及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乐、生态观光等为核心的旅游业,增加就业,提高贫困居民收入。

  实施科技扶贫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同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农民就业机率。强化贫困户种养殖技术指导,提高贫困户自主创业的能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帮扶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设施扶贫工程。围绕改善交通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实施设施扶贫,通过道路交通建设,围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新能源通道建设,实现交通设施、农业设施、电力设施扶贫。

  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围绕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河湖连通工程”为总抓手,实施引水、造林、治碱、还草、修湿“五大工程”。通过生态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实现生态扶贫。

  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成立专业技术协会的产业扶贫”模式,对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给予特殊扶持。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农企(企业)、农超有效对接,帮扶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充分用好国家和省里针对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围绕解决扶贫对象的突出问题,因地、因户、因人制宜,实施精准帮扶。

  实施干部扶贫工程。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千人下乡扶贫工作,组织干部驻村扶贫,开展实用技术对接,组织实施百项实用技术对接工程,进行技术对接,加强致富能人培养,提高村民致富带动能力。

  三、拓宽扶贫资金渠道

  借助大兴安岭南麓连片特困地区规划编制的契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开辟扶贫开发资金的新渠道;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进一步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力度,给予财税优惠政策。

  第八章  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 

  生态是立市之本,坚守生态红线,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治理受污染的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发展低碳经济,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洮南市建成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支撑区的根本。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

  继续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综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争取退耕还湿试点,完成浊地核心区生态移民,河流、湖泊岸边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地。到2020年,河流、湖泊等湿地面积不低于1.0万公顷。采取禁牧、适度放牧等措施,保护天然草地,到2020年天然草地面积不低于1.8万公顷。

  (二)加快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纳入国家重点项目,继续争取“三北”五期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白城市提出的“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的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万公顷,按适地适种的原则,植树造林,治理沟壑,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坡度大于15度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50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8%。

  (三)治理“三化”土地

  采用种植豆科牧草、轮牧、建草库伦等措施修复分布在18个乡镇的“三化”草场,到2020年治理“三化”草场10.7万公顷,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

  在市区和试点镇实施“绿化大地”工程,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建设城镇绿色廊道,提高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净化空气、控制水污染,促进城镇的生态化。

  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一)控制大气污染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重点抓好洮南市区集中供热、淘汰燃煤小锅炉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市内各医院和卫生院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控制大气污染。

  (二)治理水污染

  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重点保护洮儿河等水系。城镇按“源、流、汇”全过程控制点源污染,重点抓好洮南主城区第二水厂、供水管网、排水管网、污水处理三期、垃圾处理场等改造工程;农村从源头控制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和地膜的施用量,提倡使用绿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至2020年,水质达标率100%。

  (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系统整治示范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严格控制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禁塑令;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做有机肥、沼气和天然气,控制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在18个乡(镇)建“四位一体”(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厕所)的能源生态工程1万栋,推进农村燃气沼气、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推进节约低碳发展

  (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围绕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重点企业节能、节水目标控制,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目标。

  (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洮南市是国家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为动力,着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创建低碳产业,加快实施煤炭消费替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推进高耗能产业改造升级;严格控制高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实施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重点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报告制度;建立循环经济试点,降低地耗和水耗强度,探索产业生态化和污染治理产业化的途径,综合利用资源。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五位一体”的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高度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为有力支撑,结合洮南市定位推进特色农畜产品、高质高效农业、清洁能源等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示范乡(村),突出生态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低碳出行、低碳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文明健康方式转变。力争洮南市纳入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列,努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及市级生态文明乡村。

  第九章  社会发展与民生建设 

  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一)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以提高创新能力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为方向,提升教育质量,办好城乡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抓好特殊教育。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城市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小学生毕业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7%以上,初中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市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村高中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二)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卫生防控能力,健全重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艾滋病等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促进分级诊疗,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构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二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投入。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村地区居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和公共性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鼓励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参与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以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不足。

  健全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包括农村地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共服务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

  (四)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突出重点、成片改造”的方针,采取政府组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坚持棚户区改造,切实提高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

  城区的棚户区改造与推进城市发展、促进再就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腾空土地,建设商贸市场,为棚户区广大居民创造最新老虎机_海盗老虎机【游戏平台】的就业岗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消除公共安全隐患、提升棚户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矿区的棚户区改造采取就地改造和异地搬迁相结合的方式。就地改造,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组织职工用集资合作建房的方式改造棚户区。对目前不具备拆建条件的棚户区,要搞好房屋维修加固工作,保证居民居住安全。对于资源接近枯竭的矿区选择邻近的城镇进行异地安置,建设一批环境舒适、经济适用、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宜居小区,改善矿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区范围内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促进职工工资增长,调节高收入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基尼系数控制在0.4以内。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标准。落实民生工程项目,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强化住房保障,抓好廉租房建设工程,改造农村危房;统筹推进失业、养老、救孤、助残、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四、促进劳动力就业

  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推进自主就业、创业就业工程,积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体系,培育建设创业促就业基地,推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促进7500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4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5万人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2500人。

  五、促进文体事业发展

  加快推进文体惠民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快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篮排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健身场馆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建设与完善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实现全市乡(镇)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全覆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共有共享。做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传承、推广工作。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完成《洮南年鉴》(2015-2019卷)和《续志资料长编》(2001-2010)的编写工作,建设标准化资料室。

  六、深入推进“平安洮南”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安全建设,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突出抓好人员密集型企业消防、城市管网、危险化学品及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构建“四化融合”、“三位一体”安全监管体系,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逐步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受理程序,发挥行政、司法、民间调解作用,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努力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洮南”建设,增加群众安全感。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务大厅建设,开展重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最大限度缩小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强化依法行政。

  (二)深化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深化城镇建设管理改革,探索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向社会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城乡同治”试点。

  (三)推动农村发展综合改革

  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稳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建设地流转试点,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及农户宅基地流转;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大重点水利工程转移支付和预算内资金支持力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四)深化社会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扩大覆盖面。

  二、扩大对外开发开放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利用洮南市特色农业、生态、清洁能源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加大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引进,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战略、大兴安岭南麓扶贫开发等政策,围绕生态经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老城区改造等方面,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民生改善大的重点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省计划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中电投、中科智联等大型企业集团来我市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工商联、域外洮南商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助推招商引资,加快洮南经济发展。

  (二)突出开放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项目,强化物流、联运、货运代理等功能。依托工业园区等发展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水平。提升出口拉动作用。推动重点企业和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调整外贸结构,推进特色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大出口骨干企业扶持力度,提升出口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加强对内对外联系合作

  积极参与“中蒙俄大通道”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主动参加各类展洽活动,全力推介我市特色产品;充分利用长吉图物流公司融资平台,支持外贸企业发展。

  三、创新城乡社会管理

  (一)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优化完善政府职能,加快促进政府从发展经济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行政。

  (二)统筹城乡管理

  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优化农村规划布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强化生态管理

  通过强化生态保育制度和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手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主要用行政办法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生态管理和环境问题。

  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是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水平提升机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项目为载体,引进智力、引进人才,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等形式带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发挥优势,围绕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建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服务技术创新;推进发展科技服务业,优化区域科技发展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强化实用技术推广,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度开发。

  五、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全面提升全社会法制化水平。

  (一)树立法治观念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全民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良好环境。

  (二)健全法规体系

  加快法律制度调整完善步伐,加强有关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法规建设,形成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

  (三)推进依法行政

  落实国家法制改革,加强法治政府的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及纠正机制,整合执法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建立法律和问责的监督机制,努力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六、完善规划管理体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十三五”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的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二)落实工作责任

  针对规划中涉及到的重点工作、项目和政策,要加大落实力度,明确工作时序和重点,落实责任主体,并分解到年度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中。

  (三)加强监督检查

  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公布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监测结果,对规划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四)加强社会宣传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我市“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关心我市发展的良好氛围。

d879b58f41ff5171506f2c0153b2031b_red.png

版权公告 本网站所刊登的洮南市人民政府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材料均为洮南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单位:洮南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洮南市政务服务局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10038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88102000010  网站标识2208810008  联系电话:0436-6335202 网站地图